味精
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,是以糧食為原料,以微生物發(fā)酵、提取、精制而成的產品。而人體的味覺器官中存在著氨基酸特異性受體,因而當味精被人們食用后,刺激位于舌部味蕾的氨基酸受體,就能使人們感到可口的鮮味,從而使味精發(fā)揮增進食欲的作用,并且誘導消化液的分泌,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。
味精進入腸道被吸收而分解成的谷氨酸,是人體需要的氨基酸之一,參與機體組織的形成與修復,參與各種重要的生理功能。其中,在肝臟中參與糖代謝以及肝臟的解毒過程,降低血液中有毒的氨的濃度;在大腦中參與蛋白質及糖的代謝,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腦及神經中樞的功能。
因此,味精對人體健康是有一定益處的?,F(xiàn)在,國際糧農與衛(wèi)生組織已將味精列為推薦使用的食品添加劑。
雞精
雞精是一種復合調味料,它是以味精、食用鹽為主要原料,添加雞肉/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、呈味核苷酸二鈉及其它輔料為原料,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/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劑經混合、干燥加工而成,具有雞的鮮味和香味的復合調味料。
按照制造雞精的行業(yè)標準,雞精中味精的含量大于35%,食用鹽含量不大于40%,以這兩種原料為基礎,添加雞肉雞骨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、增鮮劑(I+G)及其他輔料,雞精發(fā)揮各種原料的復合作用,造成鮮香濃郁的調味效果。
雞精和雞粉的不同之處
我們以同一品牌的雞精雞粉作為參考,在雞精配料表的第一項,清楚的列明了含有“谷氨酸鈉”即味精(配比一般在40%左右),而雞粉的配料表中則更多的是香料,從這一點上輕而易舉地把雞精和雞粉區(qū)別開來——雞精著重于提鮮,雞粉著重于提香。
現(xiàn)在對這三者來個總結:
味精:
味精主要成分是“谷氨酸鈉”,是一種鮮味劑。主要用于增加菜肴鮮味,透明呈長粒狀。
雞精:
既有雞肉香味,又有味精鮮味的復合調味料。主要用于增加菜肴鮮味,淡黃色呈粒狀。
雞粉:
具有雞肉香味的復合調料。主要用于增加菜肴香味,淡黃呈粉狀。
通過以上介紹您清楚了吧:味精就是一種鮮味劑,用它來增鮮,雞是雞的味道,魚是魚的味道;而雞精是一種復合調味料,既有味精的鮮,又有雞肉雞骨等添加物的香。哪個更好,就看你個人的口味選擇了。
現(xiàn)狀
流言——聽說味精吃多了不好,所以我們家現(xiàn)在完全不吃味精了,我們做飯都用雞精和蘑菇精的!原因—味精在都市傳說中具有許多危害,這些“危害”在不同的傳說版本中也不盡相同。許多人“相信”味精有害,除了這些都市傳說,很重要的原因是認為它是“化學工業(yè)品”。
雞精的發(fā)現(xiàn)
1908年的一天中午,日本帝國大學的教授池田菊苗下班回家后用餐,當他喝著妻子做的一碗菜湯時,忽然覺得異常鮮美。他仔細檢查了一下湯里的菜,發(fā)現(xiàn)僅有一些海帶和黃瓜,問起做法來,妻子告訴他除了海帶和黃瓜外并沒有添加別的東西。
“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,怎么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?”池田自言自語起來,他認定這湯里一定有什么奧秘,“嗯,也許海帶里有奧妙。”職業(yè)的敏感使池田一離開飯桌,就又鉆進了實驗室里。
他取來一些海帶,細細研究起來,這一研究,就是半年。半年后,池田菊苗教授發(fā)表了他的研究成果: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種叫做谷氨酸鈉的物質,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,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。
這個叫“谷氨酸鈉“的物質,就是后來我們普遍使用的味精
這樣,味精就被池田發(fā)明了,很快便風行全世界。最初的味精,是水解蛋白質然后純化得到的,而現(xiàn)代工業(yè)生產的味精,是采用擅長分泌谷氨酸的細菌發(fā)酵來得到。發(fā)酵的原料可以用玉米淀粉、甜菜、甘蔗乃至于廢糖蜜,使得生產成本大為降低。
這個過程,跟酒、醋、醬油的生產是類似的,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所謂的“化學原料”。如果把酒、醋和醬油當作“天然產物”的話,那么味精就應該也是天然產物。假如因為發(fā)酵和純化是工業(yè)過程,而把它當作“化工產品”的話,那么我們賦予更多文化背書的白酒也應該被劃為“化工產品”,那我們食用的食物中還有哪些是天然產物呢?
谷氨酸是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之一,廣泛存在于生物體中,但是,被束縛在蛋白質中的谷氨酸不會對味道產生影響,只有游離的谷氨酸才會呈現(xiàn)谷氨酸鹽的狀態(tài),從而產生“鮮”味。在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中天然存在谷氨酸鈉,比如醬油是水解蛋白質得到的,其中的谷氨酸鈉含量在1%左右,而奶酪中還要更高一些。
還有一些蔬菜水果,也天然含有谷氨酸鈉,比如葡萄汁、番茄醬、豌豆,都有百分之零點幾的谷氨酸鈉。這樣的濃度,比起產生“鮮味”所需的最低濃度要高多了。當今市場上的味精是高度純化的發(fā)酵產物,我國國家標準要求谷氨酸鈉含量至少在80%以上,而高純度味精則要求99%以上。那么以上的誤解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?
誤解原因——味精與“中餐館并發(fā)癥”
1968年,《新英格蘭醫(yī)學雜志》上發(fā)表了一篇文章,描述了吃中餐的奇怪經歷,大致是說開始吃中餐之后15到20分鐘,后頸開始麻木,并開始擴散到雙臂和后背,一般持續(xù)兩個小時左右。
這篇文章引發(fā)了世界性的對于味精的恐慌,被稱之為“中餐館并發(fā)癥”,后來有一些針對“中餐館并發(fā)癥”的研究,但是無法證實它的存在。不過,基于“沒有證實不代表不存在”的莫須有懷疑精神,這個故事很快廣為流傳,但是針對它的研究也就沒有人關注了,加上復合調味品的發(fā)展,市場營銷手段的需要,很快味精就被賦予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危害。
那味精到底有沒有危害,食用到底安不安全呢?
味精的安全性
針對味精安全性的研究很多,但并沒有發(fā)現(xiàn)過它能產生危害,特別是1999年中國發(fā)酵工業(yè)協(xié)會委托中國中醫(yī)研究院對味精進行了大鼠毒品實驗,分別用人類用量的100倍、50倍、25倍,發(fā)現(xiàn)沒有任何不良反應,這個實驗結論充分表明食用味精是安全的。
那么在中式的日式的這樣的高溫烹飪下,味精會不會安全?國際食品添加劑委員會,第十九屆委員會議總結20年的科學研究結論,在1988年前后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,使用谷氨酸鈉(俗稱味精)是完全安全可靠的。
針對網上一些文章信息說吃味精掉頭發(fā)、過敏性鼻炎、皮膚病、甚至高血壓等。其實在我們吃的食物中幾乎都含有谷氨酸鈉,都有谷氨酸和呈味的氨基酸,如果確確實實存在這樣的過敏人群的話,那他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吃不了。所以,不管味精、雞精,造成過敏的可能性或風險幾乎是不存在的。
其它增鮮產品又如何?
“雞精”這個名字起得非常成功,再配以包裝上畫的大母雞,給人感覺雞精是“雞的精華”,而雞精的銷售,也一直在呈上升生趨勢。
其實,雞精的主要成分還是味精,只是味精是單一的谷氨酸鈉,而雞精是一種復合調味料,其中的谷氨酸鈉含量在40%左右,雞精中除了味精之外,還有淀粉(用來形成顆粒狀)、增味核苷酸(增加味精的味道)、糖、其它香料,增味核苷酸本身也能產生鮮味,跟味精混合之后,所得的鮮味會大大超過二者單獨的鮮味之和,這就是所謂的“協(xié)同作用”。
嚴格說來,還應該有一些來自于雞的成分比如雞肉粉、雞油等等,來產生雞的味道,但是,由于來自于雞的成分比較貴,為了降低成本,廠家可能完全不用雞的成分。
所以說,你使用的雞精中是否含有來自于雞的成分,完全取決于生產廠家,我們基本上不可能從產品來進行判斷。
由此我們可以得知,味精的成分單一,在食物中主要增加“鮮”味,雞精、蘑菇精等復合調味料的成分復雜,一般而言,“香”味更濃郁一些。
但不管是那種精,只要它能產生“鮮味”,就都含有味精,只不過經過仔細的配方,復合香精產生鮮味的效率更高,也可以滿足不同的特定需求。因此,無論是味精還是雞精或者其他調味品,在食用上都是安全的,他們的主要功能就是為美食提味增鮮,滿足味覺需求,都不存在文章開頭所說的安全問題。
內容來源:網絡
聲明: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,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。